我的母亲教案(我的母亲 老舍 教案 拜托各位。)

1、我的母亲 老舍 教案 拜托各位。

《我的母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抒情散文的写法,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及情感。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成语积累

由轮到的学生上台带领大家积累三个成语,讲一个成语故事。

(二)、新课

1、导语:

2、介绍作者

请一个学生讲述他所了解的老舍先生,教师归纳,幻灯片展示。

3、字词(齐读练习册第5页)

4、整体感知课文,按照提示概括内容。

全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第1~2段:母亲的家庭背景

第3~6段:母亲出生、出嫁、生“我”

第7~10段:母亲的勤俭、朴实、热情好客

第11~12段: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

第13~14段: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

第15~16段: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第17段:儿子对母亲的感谢,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5、母亲有那些优秀品质?从课文中找出能概括母亲性格特征的语句,并加以概括总结。(学生快速勾画)老师投影总结。

第三段:母亲勤俭诚实 第十段:热情好客 第十一段:最会吃亏

第十二段:不软弱,软而硬的性格,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6、重点分析13段中的细节描写的运用,从中体会母亲对子女的爱。

首先:齐读此段,要充满感情。

第二步:第13节从哪三件事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

答案: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第三步:找出第三件事中的细节描写,并体会它所体现出的感情。

模仿示例,进行分析

细节描写:一笑、一楞、一叹(抓住母亲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描写)

示例分析:“她楞住了”写出了母亲听说儿子还须辞母返校时感到突然的神态,表现了母亲的爱子情深。

“母亲笑了”写出了母亲看到儿子在除夕夜请假回家看望她,深感欣慰的神态。

“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写出了母亲不舍得让儿子走,但又明白事理,虽依依不

舍却不曾挽留,对儿子体谅及对他工作的支持,表现了母亲爱子情深。

7、母亲的爱让我受益终生,我对母亲也充满了感激、怀念之情,具体读读这

些段落。

8、情感体验,欣赏感悟

第一步:请你想一想:你曾为母亲做了什么,你打算以后怎么做?让我们边欣赏歌曲边思考。(欣赏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

第二步:当堂思考:抒写母爱,表达感激

如果让你为母亲做一件事,你会做什么?

让你对妈妈讲一句你最想说的话,你要说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三)、总结,布置作业

请大家今天回家将自己写下来的要对母亲说的话,做的事,说给妈妈

听,做给妈妈看,并仔细观察妈妈的反应,将它写下来,就是最好的文章了。

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动。善待我们的母亲吧,不仅仅是今天。当我们的母亲变得老态龙钟的时候,当母亲满嘴唠叨甚至卧床不起的时候,朋友,都请你倍加善待自己的母亲,因为,无论世事如何改变,她永远是属于你的唯一的——母亲!

我的母亲教案(我的母亲 老舍 教案 拜托各位。)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哪个更重要从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浅谈语文课“教学内容”的筛选和建构

一位教师教学《故乡》这篇课文,在分析闰土的人物形象时,他先是以“用一句话说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导入,接着过渡到“少年闰土到中年闰土有哪些变化”这个问题,然后着重从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在肖像、语言、动作、神态、性格特征等方面进行引导、学习。最后才利用一点时间让学生了解闰土变化的原因,以及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

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这节课仅从文本的肤浅层面去学习,而未能对蕴藏在文本里面的内涵进行深挖细掘,也就是说,教师发现的是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潜藏的部分较有价值的东西却未能去揣度、琢磨。再说,课堂中,教师精心筛选的“教学内容”,即使教师缺席,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相关,学生也能“无师自通”,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学生靠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力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教的深度、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显得稍欠火候了。

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堂上,“适宜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成功的基础、垫脚石,课堂的教学艺术则是“催化剂”,这就跟写作一样,合适的材料、典型的故事永远是好作文的基石,然后才是写作技巧的娴熟运用。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就至关重要了。

翻阅初中语文教材,任何一篇文章的“可教点”都很多,如何筛选适宜的教学内容,就有如沙中拣金、蚌中取珠一样。什么叫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呢?王荣生教授这样认为,教学内容是对“教什么”的回答,从学生的角度也就是“学什么”。适宜的教学内容涉及一系列的问题,我想提两个最起码的要求: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二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从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基于此,笔者以为,那些能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能够启迪学生思想,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点,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

那么,语文教学内容如何“建构”呢?如何通过筛选适宜的教学内容,并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深化改造,成为真正适宜学生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呢?

建构“教学内容”过程中,要遵循“生本”的原则。学生需要什么,我们便教什么。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使所建构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精神品质的“滋养品”。如《故乡》一课,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把时间花在“闰土有哪些变化”上,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挖掘“变化的原因”,不可像授课教师那样对此浅尝辄止。挖掘“变化的原因”能沉淀学生的思维深度,而不像授课教师那样“蜻蜓点水”般轻轻“掠”过文本。“生本”原则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适度、深度,适度即学生所“适口”的,符合学生口味;深度,即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跳一跳,或再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而不是无法企及、敬而远之的。“生本”的原则还要凸显“教学内容”的价值与意义,即所建构的内容能真正为学生带来“福音”,即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人格修养、技能技巧等的完善和提高,否则,一切都是徒劳无益的。

建构的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理解编者意图,结合实际,根据课文特点进行有效的建构。“教学内容”的建构并非为所欲为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则的。建构时,教师要“因文制宜”:有的课文语言有特色;有的课文表现手法巧妙;有的课文内容新颖、思想深刻等,这都需要教师深入地钻研,理解编者意图,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建构最有效的“教学内容”。在建构过程中,有时,还需要运筹帷幄,有大局观,每篇课文都不是独立的,而是融合在各个单元里,因而,除了课文的特点外,课文在这个单元的地位、价值,教师也需仔细琢磨、推敲。

其次,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重构出创新的教学内容。原有的“教学内容”不外乎从教参、课后习题中择用,学生对此可能会“水土不服”。很多教师可能都有这种想法:我们一直都这么教。“都这么教”并不说明学生会真正接受。“教学内容”需要“深加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其一,颠倒“教学内容”的顺序,像教学《孔乙己》一文,先从结尾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起,然后再引出其死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自然而然地导出孔乙己的性格了,这比常规的“教学内容”强多了;其二,大胆取舍,一课一得,阅读教学中,每篇文章的教学内容多如牛毛,让人眼花缭乱,与其“眉毛胡子一起抓”,不如抓住其中最为精彩的一点,把它讲清、讲细、讲透,让学生一次“学个够”;其三,在“教学内容”的加工过程中,凸显“我”的个性,把“我”的学识、阅历、能力等融会进去。其四,“加工”后的“教学内容”可以是“面目全非”,但万变不离其宗,别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以及如何做人。

再其次,植入“添加剂”,开拓相关的课外补充材料。纯粹是课文的“教学内容”,有时候还是未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层面,适当地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我的母亲》一课时,教师如能找到胡适与母亲的一些生活片断,或者母亲说过的“名言”,引入课堂教学中,定会加深学生对“母亲”的深刻理解。增加课外材料时要注意三点:课外资料不在多,在于精练、适合、有启发作用;有的课文可以援引与本文相关的人和事,也可援引相同写法的资料,或者形成鲜明对比的内容,当然,也可补充名家或一线教师对文章的“一家之言”,不拘一格;开拓课外资料是根据具体课文的需要,并非每一篇课文都需要援引资料,那就大错特错了。

最后,教学内容要“学练结合”。“学”指教师的讲解,“练”指学生的训练,其中包括回答提问、提出问题、做习题。一节高效的好课,如果课堂上没有对学生进行“练”,那么,再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借口。训练是“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发疑”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等等。

“教什么”(教学内容)比“怎么教”(教学技巧、方法)重要得多,筛选和建构合适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教师最该钻研的课题。

(作者:广东省潮安县金石镇大寨中学 林金炎)

有的老师,上公开课之前,不是把精力放在解读教材上,而是忙于教案的设计和课件的制作,展示给大家的课堂看似很丰富,实则效率不高;有的老师,上完公开课,当评课者问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他却含糊其辞,说不上来;还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课堂上,老师心里装的是教学设计,关注的是自己的表现,唯独没想到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会什么、不会什么……

这种现象是什么造成的?这样的课堂能高效吗?教师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教什么,这就是没有充分解读文本的缘故!

所以说:语文课“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

“教什么”的前提是是对文本的准确解读,以更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用“师之蕴”人的观点——“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需要从先行的静态解读开始,引导课堂动态(对话)的解读,渐渐延伸到师生的未来生活中。”关老师解读文本的操作方法——解读文本三层次、圈点目标三维度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引领和启示。关老师的报告,也使我更加清晰地领会了“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生存方式的风向标”、“文本解读是教师专业水平的基石”的观点。

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活动的平台,精设一个或两个训练点,让孩子在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教材的魅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语文素养。如果说,“教什么”体现的是一个教师解读文本的深度,而“怎么教”,展示的则是一个教师的教学智慧。没有深入的解读,哪来智慧的展示!让我们走进文本,潜心解读,领略文本之无限风光,为精彩课堂做准备!

教什么和怎么教哪一个更重要

转载▼

标签:

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考虑最多的是怎么教?最近听了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特级教师任小文的讲座后,开始反思自己在这两方面做的如何?我以前在这两方面也存在偏重于怎么教的问题。对于教什么没有太重视。回津后,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方面确实应该重新思考。通过反思,我初步认识到:

教什么?即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是教师教,学生学围绕的中心。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应该是课标和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对本节课的认知程度。而教材是完成教学目标的载体,教材的内容可以重组,但目标是不能换的。所以说,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呢?制订教学目标,即用具体可观察的、可测量的语言精确表述教学目标。有许多老师抄袭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其实教参上的教学目标非常不具体,没有按照具体的可观察、可测量的语言精确表述。但你可参考教参的教学目标,确定哪些是识记要求的内容、哪些是理解层面要求的,哪些是应用层面的,然后再进一步细化。例如:《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一节课,教参中也就是课标中给出的要求是:

1、 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 举例说明配子的的形成过程;

3、 举例说明受精过程

根据课标中所罗列的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可确定“阐明”、“举例说明”都属于理解层面要求的。(可参考课标中的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见下表)

如何具体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

1、 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可细化为:

知识目标:

① 阐明减数分裂的概念;

② 说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③ 解释同源染色体存在那些细胞中

④ 说明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发生的时期及交叉互换发生的时期和对象。

⑤ 比较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2、 举例说明配子的的形成过程。可细化为为:

知识目标 :

① 说出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场所及细胞名称

② 解释性原细胞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的原因

③ 说明性原细胞、初级性母细胞、次级性母细胞、精细胞、精子间染色体的数目及DNA数目的变化

④ 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异同点

3、举例说明受精作用;

知识目标:

① 以人为例,阐明受精过程的实质是核融合;

② 阐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在遗传和变异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体验减数分裂的科学探究过程。

②认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

③认同有性生殖生物生命延续的方式。

能力目标

①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尝试运用物理模型方式理解生物学问题;

②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③尝试构建数学模型,用曲线的形式描述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目的变化,。

④对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进行猜测与分析,发展科学猜想的能力。

我的母亲教案(我的母亲 老舍 教案 拜托各位。)

3、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胡适的母亲对他的影响

胡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胡适的母亲对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胡适的母亲名叫许广平,她是一个非常聪明、勤奋、有教养的女子。她非常重视胡适的教育,不仅给他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还亲自教他读书、写字和算术。在胡适小时候,他的母亲就教他背诵唐诗宋词,还让他学习英语、法语和德语等多种语言。胡适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非常深远,她培养了胡适优秀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为他成为一名著名的学者奠定了基础。

胡适的母亲教育方法

胡适的母亲教育方法非常有特色,她注重启发式教育,鼓励胡适自己思考、探索和发现。在教胡适读书的时候,她不仅让他阅读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还让他阅读西方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雨果、狄更斯等,让他在阅读中领略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胡适的母亲还注重培养他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在胡适小时候,她经常给他出一些有趣的问题,鼓励他思考和解决。这种启发式教育方法培养了胡适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让他在后来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中具有独特的见解和创新精神。

胡适的母亲教育理念

胡适的母亲教育理念非常先进,她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她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人格和品德。她希望胡适不仅要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学者,更要成为一名有道德、有责任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胡适的母亲还注重培养他的文化自信心。在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状态,西方文化的入侵给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胡适的母亲希望他能够通过学习西方文化,更好地理解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胡适的母亲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胡适的母亲教育方法和理念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首先,她注重启发式教育,鼓励孩子自己思考、探索和发现。这种教育方法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

其次,胡适的母亲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不仅具有专业技能和知识,更要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最后,胡适的母亲注重培养孩子的文化自信心。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让他们既能够接受和学习外来文化,又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