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书即今军事著作(兵书即今军事著作对吗?)

1、兵书即今军事著作对吗?

兵书即中国古代对论述兵法的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

详细解释

⒉战报。

⒊兵部尚书的简称。

曹操在《孙子略解》的自序中曾写道:“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子所著深矣。

唐太宗李世民评论:”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7《唐太宗李靖问对》又称《李卫公问对》该书体裁是传统的问答式,全书共有98次问答。这种体裁结构虽松散,但论及之处颇为广泛,并常旁征博引,对前人军事思想大胆地评说扬弃。虽是问对,却是有问无对,盖唐太宗本是一位娴于骑射、富有疆场战斗经验的马上君主,而李靖又是满腹韬略的军事家,他们之间的问对,往往能相互引发,启迪军事思维。譬如李靖对用兵“奇正”的独到见解,则是与唐太宗思维碰撞之中产生的。

该书十分重视部队的军事教育与管理。强调将帅要深晓兵法,“教得其道,则士为乐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提出训练要由少及多、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还要根据部队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

兵书即今军事著作(兵书即今军事著作对吗?)

2、我国历年来的兵书战策有哪些?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家孙武所著。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惠民县)人。他主要活动在公元前500年前后。他的先祖陈完是陈国(今河南淮阳)带队,因内乱奔齐,受到齐桓公器重,后改姓田。这以后,田氏子孙在齐国世代为官,成为政坛上一支显要的家族。在齐国后来的内争中,田氏曾一度执掌齐国的军政大权。公元前532年齐国爆发了“田、鲍四族之乱”,孙武由齐奔吴,改姓孙氏,以“孙武子”行世而讳其原姓氏。由于孙武生长在军事世家,使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军事熏陶。齐国是大军事家姜子牙的封地,相传他著有《六韬》、《谋》、《言》、《兵》等多种军事著作。齐国的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也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军,事遗产,《管子》一书中的《兵法》、《大匡》、《势》、《九变》等篇都是谈军事的。齐桓公称霸以后,齐国又一度成为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活动的中心,成为豪杰荟萃的地方,这样的社会环境,对孙武研究军事,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使他在青年时代就成为学识渊博的军事奇才。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12年经臭国大将伍子胥的推荐,孙武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阉闾知其谋略过人,善用兵,便用他为将。孙武与伍子胥一起,曾经三次伐楚,一度攻入楚国都城郢(即今湖北省江陵纪南城),一次破越,使吴国成为当时强国之一。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自成体系的军事学著作。它总结了我国春秋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带普遍性的战争指导规律,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上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孙子》十三篇构筑的思想体系结构,大体上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宏观战略认识体系;一部分是微观战术认识体系。全书对战争的准备,战略计划的制定,战役的组织,战术手段的应用,以及行军、后勤保障、各种地形条件下的作战方法等都做了层次分明的阐述。每篇既是一个独立整体,篇与篇之间又互相照应,构成一个完整的兵学体系。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原名《三十六计秘本兵法》,全书不分卷次,共包括六套,每套六计,每计由计名、解语、按语三个部分组成;另外书前、书后各有一段文字,本书题作《总论》和《跋》的即是,而《跋》文已残缺不全。我们这次整理,原文以岳麓书社1994年12月出版的《白话三十六计》为底本,参校别本写定。

就文风看,《三十六计》的解语和按语,当非同一人所写,如前者古雅重厚,后者俚而近俗;前者多以《周易》阴阳交易之理进行推演,后者系用个别战例阐释计法;前者宏博精深,后者狭小浅露,等等,二者见识高下,显而易辨,断非出自一人之手,甚至亦非同一时代的作品。有人认为《三十六计》成书可能在明清之际,虽是主观推测,然而亦可备一说;至于原书和按语确系何时何人所作,还有待学者详加考论。

在数以千计的古代兵书中,《三十六计》极具特色。首先它以《易》理为立论的理论基础,深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民族特点,极易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其次,它的计名全用四字或三字的成语或常语为之,既可深入浅出地揭示每条计策的内容,又便于记忆传诵,利于在群众中普及。所以,其书虽然不受历代统治阶级所重视,但却仍能流传至今,几至于尽人皆知,而且不仅用在军事方面,还广泛地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军事著作中传播最广、实用性最强、带有某种生活教科书性质的,雅俗共赏、文武皆宜的一部“奇书”,享誉海内外。

由于《三十六计》不仅其谋略思想脱胎于《周易》,而且书中还大量引用《周易》条文(36条计谋中共引《周易》27次,涉及22卦),所以弄通书中引用的《周易》原文的意义,正确理解其中的精理要妙,便成了阅读《三十六计》的难点所在。因此,介绍一点与《三十六计》关系密切的《周易》的知识,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三略

《三略》又称飞黄石公三略》是我国古代著名兵书,宋代颁定的“武经”之一,旧题为黄石公所著。

黄石公为秦末隐士,曾在下邳圮上授书给张良,事见《史记·留侯世家》,但此说已为专家推翻。西汉初年,张良、韩信编辑兵书、共计182家,精选35家,其中没有《三略》;汉成帝时,步兵校尉续编兵书,共收53家,其中仍没有《三略》直到三国时,才有《三略》之称。魏明帝时李康作《运命论》有“张良受黄石公之荷,诵《三略》”。可见《三略》成书较晚,约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

《三略》分上、中、下三部分。作者自称“《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故人主能深晓《上略》,则能任贤擒敌;深晓《中略》,则能统将御众;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可见本书能帮助读者治世安邦、统军御众,是一部内容丰富,理论深刻的军事专著。

司马法

《司马法》又称《司马嚷苴兵法》、《军礼司马法》、《古司马法》等,是我国古代著名兵书之一,旧题司马嚷苴撰。

《史记·司马嚷苴列传》说:司马嚷苴是春秋末期齐国人,田完之苗裔,精通兵法。景公时晋、燕伐齐,齐师大败。相国晏婴以他“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推荐给景公,被任命为将军。司马嚷苴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认为当务之急是振奋军心,先将期而后至的景公宠臣监军庄贾斩首示众,又以军中不驰的名义,斩景公使节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全军震恐,争相赴战。晋燕军闻迅而逃,他得以顺利收复失地,名声大震。景公尊为大司马,田氏也因此日尊于齐。后受谗被解职,不久即病死。

《司马法》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史记·司马嚷苴列传》说:“齐威王使大大追论古者司马兵法附嚷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嚷苴兵法》。在汉代,《司马法》就已很受重视。司马迁称道《司马法》为“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礼类,称为《军礼司马法》。宋人推出“武学七书”时,亦有《司马法》。《四库全书总目》称《司马法》“其言大抵据道依德,本仁祖义,三代军政之遗规,犹藉存什一于千百。”可见历朝历代均十分重视此书。《汉书·艺文志》说《军礼司马法》155篇,今仅存3卷,5篇。

新书

《新书》是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所著。《新书》凡50篇,主要讲了四个问题。

首先,以大量篇幅,重点阐释为将之道。众所周知,兵以将为本。在军事方针确定之后,将领是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故古人有“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之说。作者谙熟治军之妙,讲述了将领应牢牢掌握兵权(兵权),如何识别将领的品德、性格、能力(知人),将领类别的划分(将才、将器等),将领常犯的毛病(将弊),将领应具有的品质、才能(将志、将器等),将领应遵循的诫律(将诫),将领应有自己的亲信(腹心),将领应有宾客幕僚(三宾、),将领应赏罚分明(整师),将领应爱兵如子(将情),将领应严明号令(威令)等十几个方面的问题,显示了作者对将领的重视。在这些论述中,作者或引经据典,或详细说明,既有深度又很全面,既是传统军事理论的升华,又是来自斗争实际的总结。

其次,作品还以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治军带兵的严肃性及战略战术的灵活性。如《习练》、《军蠹》、《逐恶》、《重刑》、《谨候》、《机形》、《应机》、《便利》。

其三,作品中谈到了对人的重视。如《假权》、《将诫》、《择材》、《和人》。

其四,作品中许多篇章阐述了思想深刻、富有哲理的治国、修身之道,给人以教育和启迪。如《将刚》、《自勉》、《戒备》。

兵书即今军事著作(兵书即今军事著作对吗?)

3、第一部兵书是什么

中国第一部兵书是《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一部由春秋末期吴国将军孙武所撰写的兵书。它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兵经”。该书继承、发展前人的军事理论和战争经验,揭示了战争的若干客观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叙述简洁,内容富于哲理性。

《孙子兵法》创作背景孙武辗转到吴国时,适逢公子光谋权。吴光即位后,伍子胥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孙武带着这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

《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着问答多篇。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子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是由孙武草创,后经其弟子整理成书。

作者简介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他在柏举之战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一。

4、鲜为人知的中国古代十大兵法奇书

鲜为人知的中国古代十大兵法奇书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指的是哪几本书?兵书,中国古代对论述兵法的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汉书·艺文志》著录古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历代兵书从内容上可分为兵法、兵略、训练、阵法、兵制、兵器、城守、军事地理、名将传等类。现存最早的完整兵书是《孙子兵法》。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指的是《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虎钤经》、《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NO.1最早的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为春秋末孙武所作,共三卷。孙武,字长卿,齐国人,后归吴,与伍员助吴攻楚,创下以少胜多的战例。

《孙子兵法》有十三篇传世。卷上: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卷中:势篇、虚实篇、军争篇、杂变篇、行军篇;卷下: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一共7000余字。作者在唯物论战争观基础上强调主观能动性,用辩证法观察和应用战争规律,承认战争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采取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

如“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等论断,成为两千多年军事指导思想。《孙子兵法》号称“兵学圣典”和“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公元7世纪传到日本,18世纪后有法、英、德、捷、俄等文译本。

NO.2堪称《孙子兵法》第二——《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孙膑系孙武裔孙,大约与商鞅、孟轲同时。其书原98篇,图4卷,失传1000余年。1972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发现,经整理得11000余字,30篇。

上篇有: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选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选、杀士、延气、官一、强兵等15篇;下篇有:十阵、十问、略甲、客主人分、善者、五名五恭、兵失、将义、将德、将败、将失、雄牝城、五度九夺、积疏、奇正等15篇。

《孙膑兵法》是在《孙子兵法》和《吴子》等兵书的基础上,对先秦军事思想有所发展。如“战胜而强立”、“事备而后动”、“胜不可一”等主张,对后世军事家影响甚大。

NO.3战国时期吴起的著作——《吴子》

战国吴起(?—前381年)撰,计二卷。吴起是卫国人,曾以曾参为师,善用兵,起初在鲁国为官,后赴魏、赵、楚等国,被楚贵族谋杀。吴起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务在强兵。

据传,《吴子》汉初时尚有48篇,今仅存6篇18条,计3000余字。6篇是: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尚礼义,明教训是其书主要内容。《吴子》是研究吴起和战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吴子》,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相传战国初期吴起所着,战国末年即已流传。《汉书.艺文志》称“吴起四十八篇”,《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载为一卷。今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刊本,存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分上下两卷。《吴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该书所论及的一些军事理论和方法,对战国以后的历代军事家均有较深的影响,至今仍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NO.4传说中姜太公的著作——《六韬》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著录,但在“道家”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儒家类著录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字与韬同也。”

传说《六韬》为西周吕望所撰,计六卷。吕望姓姜,字尚,亦字子牙,籍贯不祥,多谋善断,长于用兵,他曾助周灭商,封于齐,官至太师,俗称姜太公。后经研究,认定《六韬》一书乃战国时人托其名而辑成!“韬”即用兵之谋略,“六韬”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六韬》共60篇2万余字。60篇的名字是: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砺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粮、略地、火战、虚垒、林战、突战、敌强、敌武、乌云山兵、乌云泽兵、少众、分险、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

凡是先秦军队编制、管理、训练、行军、布阵、攻守、战具、兵器及其军事理论,几乎无所不包。以问答形式进行论述,并有夹注,语言生动,说理充分,是一部普及性的古军事专著。

NO.5秦国军事家尉缭的著作——《尉缭子》

战国尉缭撰,计五卷。尉缭的身世说法不一。一说是秦国大臣,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游说入秦,受秦王政重用,任为国尉,因此称尉缭;一说是魏惠王时人,善于军事韬略。

《尉缭子》5卷22篇:卷一天官、兵谈、制谈,战威;卷二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卷三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卷四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卷五兵教、兵令。共4400余字。

前12篇为政治观、战争观,后10篇论述军令和军制。如“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等待,求已者也”的“求已”政治观,主张实行“诛暴乱禁不义”的战争原则,“权敌审将而后举兵”的作战思想等,含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

NO.6齐威王时期的著作——《司马法》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重要兵书之一。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汉代对《司马法》评价很高。武帝时,“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位秩比博士”。当时司马法共有150篇,今留存仅5篇: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

春秋时司马穰苴撰,计三卷。穰苴姓田,齐景公时尊为大司马而改氏。《司马法》为齐威王时诸臣追辑而成,称为《司马兵法》。

该书原有155篇,今存5篇3000余字。5篇为: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其言大抵据道、依德、本仁、组义,糅合儒、道两家思想,阐述战争目的在于安民止战,并以夏、商、周三代议例设天子统帅军队、军队内部制订爵位阶级、严肃军纪、善于用众。《司马法》主讲军事理论。

NO.7唐代著名的兵书——《太白阴经》

《太白阴经》的全称是《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唐代李筌所撰。共10卷。全书分为人谋、杂仪、战攻具、预备、阵图、祭文、捷书、药方、杂占、杂式10门。这部兵书本于君王昌明,国家富强,内外兼修之旨,论次军事攻守战取之法,颇含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因素。

全名《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中国古代重要兵书。唐代宗时河东节度使都虞侯李筌撰。李里籍未详,《集仙传》道其仕至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等。全书10卷。现存《墨海金壶》、平津馆影宋抄本等。

NO.8论述实际用兵的问题的兵书——《虎钤经》

《虎钤经》为宋代许洞所撰写,全书20卷,共120篇。它的内容主要是发挥《孙子兵法》和《太白阴经》的观点。前10卷主要论述实际用兵的问题。

中国宋代著名兵书。北宋吴郡(今江苏吴县)人许洞,历四年于景德元年(1004)撰成,凡20卷,210篇,共论210个问题。许洞曾任雄武军推官、 均州参军等职。该书现存明嘉靖刊本及清《四库全书》等刊刻本。《虎钤经》以上言人谋,中言地利,下言天时为主旨,兼及风角占候、人马医护等内容。许洞认为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应是“先以人,次以地,次以天”(《虎钤经》,明刊本,下同),重视人(主要是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

NO.9戚继光的著作——《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他在《自序)中说:“数年间,予承乏浙东,乃知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第于下手详细节目,则无一及焉。犹禅家所谓上乘之教也,下学者何由以措。于是乃集所练士卒条目,自选*亩民丁以至号令、战法、行营、武艺、守哨、水战,间择其实用有效者,分别教练,先后次第之,各为一卷,以海诸三军俾习焉。顾苦于缮写之难也,爱授粹人。客为题曰:《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亦称《纪效》,是明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寇时撰写,共18卷,每篇都各附图说。卷首有“申请”、“训练”、“公移”和“或问”,其中“或问”一篇最为重要。正文分束伍、操令、阵令、谕兵、法禁、比较、行营、操练、出征、长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经、诸器、旌旗、守哨、水兵等18篇。此书注重实践,注意总结经验教训,是研究明代军事史的必备书。

NO.10戚继光练兵时的著作——《练兵实纪》

《练兵实纪》是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此书正集9卷,附杂集6卷。它和《纪效新书》称为戚氏兵书姐妹篇。

《练兵实纪》 是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此书正集9卷,附杂集6卷。它和《纪效新书》称为戚氏兵书姐妹篇。 九卷九篇共二百六十四条,具体篇目是:练伍法第一、练胆气第二、练耳目第三、练手足第四、练营阵第五(场操)、练营阵第六(行营)、练营阵第七(野营)、练营阵第八(战约)、练将第九。后附杂集六卷六篇:储练通论(上下篇)、将官到任宝鉴、登坛口授(李超、胡守仁辑)、军器解、车步骑营阵解。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