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们祭拜先祖的重要日子。我们现在的节气节日都是祖先传下来的,每一个节日或节气都有它的故事。那么清明节是怎么形成的呢?

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故事

春秋时代,晋国内乱不断,晋献公偏爱骊姬,想要废除太子申生,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引起了一场血腥的争夺。

太子申生被骊姬设计杀害;公子夷吾和重耳惧罪出逃,重耳流亡至翟,随从有五位忠臣,分别是: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和介子推。介子推跟随重耳流浪十九年,历经艰险困苦,忠心不改。重耳终于回到晋国,成为晋君,介子推也功不可没。

重耳早年逃亡时,先被父亲晋献公追杀,后被兄弟晋惠公追杀。重耳常常饿肚子,穿破衣。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头须的仆人偷走了重耳的所有粮食,逃到山里。重耳饿得快不行了,向农民求些吃的,结果被农民拿泥巴捉弄。后来重耳饿得昏了过去,为了救重耳,介子推在山沟里,把自己的肉切了一块,和野菜一起煮成汤给重耳喝。重耳喝了汤,觉得很好吃,渐渐恢复了体力,就继续上路。这时,重耳发现介子推走路一瘸一拐,很奇怪,问了好几遍,才知道原委。重耳感动不已,发誓将来做了国王,一定要重重地赏赐介子推。在重耳困顿时,介子推能如此舍身忠义,实在难得。

十九年的流亡结束后,重耳从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正好周王室发生内乱,晋文公就率军助王,平定了叛乱,晋文公也逐步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功高盖世后,封赏了当年跟他一起逃亡的人,但是不知为何,却忘记了介子推。对此,介子推没有像狐偃、壶叔那样,主动索赏。他说,晋文公回国,是天意,介子推认为忠君是本分,不需要得到奖赏,反而觉得接受奖赏是羞辱,狐偃等人以为自己有功劳,就像偷了别人东西的贼一样,所以不愿和他们相处。介子推毫无对晋文公的怨言,也无对富贵的嫉妒。他只是对狐偃、壶叔等追求名利的人,感到轻蔑。有些没有跟晋文公逃亡的人,比如竖头须,为了占点便宜,还说了一些难听的话来求赏,介子推很气愤,于是隐居到绵山,做了一个不吃国家饭的隐士。

介子推不愿受赏,还写了一首诗,“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邻居解张看不过眼,夜里写了封信挂在城门上。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悔恨不已,急忙派人去召见介子推,才知道他已经隐居到绵山。晋文公就亲自带着众人去绵山寻找。可是那绵山曲折长延,峰峦重叠,林木茂密,根本找不到。晋文公心急如焚,听信小人的话,下令三面放火。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也没见到介子推的身影。晋文公又命人在山前山后放火,火势延烧数里,三天后才熄灭,介子推仍然没有出现。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一对母子的骸骨,晋文公悲痛欲绝,在介子推的尸体前痛哭一番,然后安葬了他们,发现介子推的背上塞着一个柳树洞,洞里似乎有什么东西。拿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衣角,上面写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这时的晋文公,悲哀无比,为了表达自己的悔恨之情。立即规定这一天为寒食节。为了惩罚自己的过错,下令全国人民在每年的这一天不许生火,只能吃冷食。

晋文公把一段焦黑的柳木,带回宫里做了一双木屐,每天看着它叹息道:“悲哉足下。”从此,“足下”成了对忠臣的敬称。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