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读诵(经典诵读指的是什么内容)

这是一种让中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活动。国学经典指的是《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孟子》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诵读这些经典,可以让中小学生接受国学的熏陶,增长知识,提高品德。

经典读诵(经典诵读指的是什么内容)

国学经典诵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读”经”,一种是读”典”。”经”和”典”的区别在于,”经”的层次更高,”典”的层次更低。从历史上看,”经”是各个民族在精神和智识两方面,都能起到教化作用的范文或文章。无论是中国的经典,还是世界的经典,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涵盖我们三维空间的知识,也能够给我们提供精神层面的营养,或者说它能够跨越太极图中心的阴阳两极,能够同时提升我们的智和慧,让我们的大脑和心灵都得到发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脑负责记忆,负责思维判断,而心灵负责感受,负责捕捉直觉。要想提高人类这两个方面的知识、文化和素质,就要重视”经”的诵读。而”典”的作用,它主要反映的是历史上先贤在大智慧状态下产生的一些文字记录,基本上都是一些知识层面的,而不是文化层面的。或者说文化层面的内涵比较少,不具备同时跨越阴阳,涵盖黑白两个层面的知识或营养,不具备双重作用,只是单一的作用,也就是说”典”里面包含的太极白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典”的概念,在近代社会人们的解释和定位,通常已经改变了古代对”典”的定义,现代人们一般都把”典”和古代所说的”书”的概念等同起来。社会上一般所说的经典,在典这个系统里,现在这个典字,已经变成了书的代名词。我们也要注意这种学术上和通俗上的差异。

对我们来说,人们往往更关注后天智识的提升,而忽视了直觉和灵感的培养,所以在我国历史上,只有那些重视了”经”的诵读,把”经”的诵读作为国家重要的精神课题的时期,国家才能强盛,政治才能清明。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这个时期是用”黄老”的经典来教育官员,并且根据这个经典来选拔治国的人才,他就创造了文景之治的辉煌。汉代的时候,由于汉武帝的专制和董仲舒的禁言,以及田蚡(当时的宰相,汉武帝的舅舅),他们联手把《黄帝四经》毁掉了,而且把《老子》五千言原本比较接近原著的《德道经》倒过来为《道德经》,并且把经文内容也做了一些改动,改成了后来《道德经》的通行本。但是到了唐朝,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仍然采用《老子》五千言,进行了全民的教育,还是带来了唐朝的辉煌,这个辉煌直到现在在世界各国的影响还是非常深远的。

从这个好的历史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真正重视了”经”的诵读教育的,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够提高全民的人文素养,同时也给社会的繁荣和复兴带来巨大的助力。但是宋明以后,八股文出现了,只读”书”而不读”经”,只读了《四书》而没有推崇经典,并且在”经”里面把最著名的《易经》也排除掉了,这个时候中国的教育就基本上陷入了一个僵化的时期。所以历史发展到了”五四运动”的时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个反对诵读”书”的这样一个历史现象。当时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人们突然从八股文的束缚中醒悟过来,也发生了一些”把孩子和水一起倒掉”的现象。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