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话(中秋的佳话是什么)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佳节,人们最喜欢的活动就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中秋佳话(中秋的佳话是什么)

中秋赏月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唐代,那时候,人们就喜欢在中秋夜玩月,欣赏月亮的美丽。到了宋代,中秋赏月的风气更加盛行,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到这一天,京城的各种店铺、酒楼都要精心装饰,牌楼上挂满彩绸,摆满新鲜的水果和美味的食品,夜市熙熙攘攘,人们纷纷登上楼台,一些富贵人家在自家的楼台亭阁上赏月,还要摆上佳肴或举行家庭聚会,与亲友团聚,共享赏月的乐趣。

明清时期,中秋节赏月的习俗仍然延续,而且在许多地方还衍生出了一些特色的风俗,比如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增添了中秋夜的神秘和热闹。

吃月饼

我国的城乡居民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作为祭祀月神的供品,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那时候,它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普通饼食。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和品尝月饼联系在一起,寄托了家人团圆的愿望。

月饼最初是在家里自制的,清代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了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出现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致,馅料丰富,外形美观,在月饼的表面还印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月饼不仅是中秋节的美食,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礼物,用月饼来祝福故乡,思念亲人,期待丰收、幸福,这是天下人们的共同心愿,月饼也成为了亲友间赠送的佳品,增进了感情。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了中秋赏月,观潮也是中秋节的一大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源远流长,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详细的描写。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代朱廷焕的《增补武林旧事》和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也有观潮的记载。这两书所描述的观潮的场面,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中秋之夜,天空清澈,月光明亮,是一年中最美的夜晚,然而人们对此还不满足,于是就有了燃灯来增添月色的风俗。在湖北湖南一带,有用瓦片堆成塔形,在塔上点灯的习俗。在江南一带,有制作灯船的习俗。在近代,中秋燃灯的习俗更加盛行。周云锦、何湘妃的《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成果品、鸟兽、鱼虫等形状,还有‘庆贺中秋’等字样,上面贴上彩纸,画上各种颜色。中秋夜,灯笼里点上蜡烛,用绳子系在竹竿上,高高挂在屋檐或露台上,或者用小灯组成字形或图案,悬在房屋的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的灯笼,高达数丈,家人围在灯下欢笑畅饮,普通百姓也竖一根旗杆,挂两个灯笼,也自得其乐。整个城市灯火通明,宛如琉璃世界。”从这里可以看出,从古至今中秋燃灯的习俗,仅次于元宵节的灯会。

玩兔儿爷

近代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有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了一个故事。那时候正是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离了京城,在逃亡的途中正好遇到了中秋,这位太后虽然心中惶恐,却也没有忘记了旧时的礼节和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